汉语和世界所有语言一样,是开放的,吸收了许多外来词语,近代以来,从英语里吸收的词就更多了。
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,往往是使用意译,而非音译,这更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,也更符合汉语的特点。通过意译,radio成了收音机,telephone变成了电话,Internet变成了互联网……当然,汉语里也有大量的音译词,有的是因为不好意译,有的是为了简洁明了,比如可乐翻译cola,咖啡翻译coffee。这些都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重点。
我反感的,是一些莫名其妙的音译词,是一些为了显得高大上,不用意译,偏要用音译的词。而最为反感的,是明明有现成的词,还要再造音译词的情况。容我细细道来。
咖啡种类里,就有好几个装13的词。什么是“拿铁”,初听让人一头雾水,那就对了,咖啡馆的目的已经实现了,让你感到自己在这咖啡前的无知,离你花更高价格付款就近了一大步。我幸亏有机会学了一丁丁法语,就派上了用场:原来拿铁就是翻译的法语里的café au lait,字面意思无非就是牛奶咖啡,不过是咖啡里添了牛奶而已!拿铁一词无非是对法语牛奶一词的音译!牛奶这玩意几个人没喝过,咖啡也没什么神秘感,但是翻译成拿铁后,就问你神秘不神秘,是不是“高大上”?那卖高价,供某些人装13之用,不是很“理所当然”了吗?
还有个更无厘头的翻译。我们先对比两个句子:
鲁西安说她喜欢听法国歌。
吕西恩说她喜欢听法国香颂。
有没有感到第二个句子更有陌生感,更像翻译来的句子,更符合某些喜欢装的人的口味。其实,问题的关键有两点,一个是人名lucian翻译时如果用鲁西安,感觉就是西安的某个姑娘,翻译成吕西恩,立刻“洋气”起来。而法国香颂是不是听起来比法语歌更有点x格?其实香颂无非就是chanson一词的音译。总有人觉得法语那么高大上,怎么能用“歌”、“歌曲”来翻译,甚至还有人说法国chanson怎么有历史,怎么有特色,怎么与众不同,所以配得上另眼相看,专门造词。可是,法语歌也是歌,如果以这些原因为法语chanson造香颂,那是不是要为英语song造桑斯?说来说去,只有一个解释,就是人为通过翻译制造出听香颂的人“我们不一样”,“我们听的更有内涵”……这样的虚假感觉。
再比如什么菲力牛排,菲力不过是法语里filet一词的翻译,不过就是里脊!就问你里脊牛排你能用中餐馆的价格买到吗?
再比如BBQ,有好好的户外烧烤或者野外烧烤,或者烧烤一词不用,非要用这个英语缩写?
再比如沙朗牛排,或者西冷牛排,sirloin,不过就是牛肋脊。salad,沙拉,不过就是凉拌菜。sauce,沙司,不过就是调味酱……音译让这些食物有了异域风情,然后就可以“名正言顺”地把胡萝卜卖出个人参价了。
什么时候这种用音译词翻译的风气才能退下来呢?只能拭目以待吧!
免责声明: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,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ws100.com/baike/10173.html